4 、快速稳定,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肯定是土豪。安卓定制版,苹果定制版 ,一年不闪退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【信披】查看更多考评等级
来源:华夏时报
在利率持续下行的阴云笼罩下,在投资端收益下滑与新会计准则落地的双重挤压中,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保险业 ,迎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人事更迭潮 。
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,仅上半年就有88起(仅包括董事长、总经理、副总经理3类职务,涵盖已获得监管批复的正式任命、拟任 、临时负责人、内部官宣以及等待监管核准的任职事项)核心高管职务变动 ,涉及68家保险机构,从头部巨擘到中小险企,从传统寿险到资管平台,人事版图的重构正成为行业转型最直白的注脚。当经营压力渗透至毛细血管 ,换帅不再仅是权力交接,更是险企在深水区改革中寻求破局的集体转身。
“本轮高管更替潮,是对保险行业战略焦点的重塑信号。”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、教授朱俊生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 ,从高增长到高质量,从规模为王到精细化运营,从业务主导转向技术+资产+治理的三元驱动 。真正决定险企能否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 ,不是表面上的人事调整,而是真正理解影响险企运行的潜在规则 、制度安排、权力格局、利益分配机制 、组织文化等,将战略思想变成具体可执行的机制、流程、角色重构 、激励重设与资源分配 ,真正改变险企行为。
三重压力悬顶
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高管变动以令人侧目的广度席卷全行业。六大保险集团无一缺席关键岗位调整 。原中国人保副总裁李祝用履新中国人寿集团副董事长、总裁;友邦保险则上演“老将回归 ”,67岁的杜嘉祺将于10月接棒集团主席。
人身险领域27起变动中,伍健升任国寿寿险副总裁、平安人寿史伟玉升任总经理 、友邦人寿余宏获批总经理等消息接连传来;财产险领域35次高管调整中 ,前海财险总经理闪电离职、新任董事长霍建梅紧急接管经营大权,折射出中小机构的经营焦灼。
人事调整的高频背后,是低利率蚕食利润、新会计准则重塑报表、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三重压力,迫使险企通过“换帅”寻找破局之钥 。
“‘三重压力’确实已从资产负债表层面传导至治理与人事层面。”朱俊生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 ,利率下行使传统利差驱动型业务模式失效,高管需快速推动产品结构优化与资产配置转型,要求决策更前瞻 、更具专业性 ,容错空间变小;同时,新会计准则强化了“经济实质优于形式 ”的信息披露原则,要求管理者更加注重长期价值管理 ,弱化过去以规模、增速为导向的“表面繁荣”,管理理念需同步升级。
“不仅如此,风险出清周期开启 ,倒逼高管在处置不良资产、剥离无效渠道 、压缩高风险业务等方面承担更大责任,增加职业不确定性 。不同规模公司感受的压力也有显著差异:头部险企主动调适能力强、内部储备人才充足,人事更偏优化结构 ,以高层轮岗为主,强调协同与继承;中小险企则股东更替频繁、盈利依赖单一渠道,缺乏抗压缓冲区,管理层更换频繁 ,多出于止损或战略重塑。”朱俊生说道。
头部机构的人事变动如同一盘精妙棋局 。中国太平成为本轮调整最密集的巨头:集团层面,尹兆君正式执掌董事长权杖,与总经理李可东 、副总罗朝晖组成新三角。子公司战线同步换将 ,李伟升任太平科技临时负责人、秦明益获批太平养老副总经理、张双喜出任太平资管副总经理。
太平人寿的“帅位”更迭尤为曲折——原副总经理赵峰三月接棒程永红后,仅两月便转任海南省副省长,留下临时负责人王旭泽六月紧急补位 ,暴露了行业高端人才的多元流动路径。
平安系则呈现多点调整态势:资管领域,董事长黄勇临时接任总经理,寿险板块史伟玉升任总经理 ,产险与健康险板块分别迎来石合群 、尹正文履新党委副书记和副总经理,信托板块由王欣接替蔚豪任党委书记 。
友邦保险的本土化布局加速落地。除杜嘉祺将接任集团主席外,张晓宇获批友邦人寿董事长、张敏履新副总经理、余宏正式出任总经理 ,上海陆家嘴的友邦大厦里,一个完全由本土精英组成的决策三角已然成型。
换帅逻辑迥异
当头部机构有序轮换时,中小险企正经历更深层的基因重组 。43家中小机构上半年密集调整领导班子,其中32家涉及一二把手更替:安达系背景的李存强掌舵中信保诚人寿;国寿老将赵国栋空降瑞众人寿董事长;老牌合资险企中意人寿迎来童天喜接替赵雪松任董事长。总经理层面变动更为频繁:赵雪军执掌国联人寿 、石海波履新黄河财险总裁 ,3月更出现英大财险、安信农险等六家机构总经理相继换防的罕见场景。
这些变动往往伴随着股东更迭与战略转向,信泰人寿在新股东入主后,上半年中高层换血高达16人次 ,9人卸任7人履新,精算、投资、营销等核心条线全面洗牌 。问题机构的风险出清同样催生人事重构:4月安心财险落幕之际,新生的东吴财险由宋继峰任董事长 、夏卫新任总经理 ,在监管注视下完成领导班子搭建。
频繁换帅的背后,是中小险企在行业红海中寻求突围的迫切——当传统盈利模式遭遇挑战,股东们试图通过人事重组注入新动能 ,即便这意味着短期内剧烈的管理震荡。
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头部机构更侧重通过体系内轮岗机制稳定掌控核心战略,而中小险企频繁换帅多伴随股东更替或基于资本运作需求 。至于人事重组在多大程度上能真正推动战略转型 ,则取决于重组的目的和执行情况。如果人事变动仅仅是表面的职位调整,那么对战略转型的推动作用有限;只有当人事重组伴随着清晰的战略方向、配套的资源投入和组织文化变革,并且新任管理者真正具备推动转型的决心和能力,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战略转型。
朱俊生向本报记者表示 ,中小险企的股东诉求更侧重资本回报或资产套利,因此高管更替往往围绕“控权-增值-退出 ”的周期进行,部分变动实质上是人为清盘或资本博弈的前奏;头部险企则更关注组织能力建设与风险可控发展 ,高管轮岗兼具战略接续与风险隔离功能,更能保持组织连续性 。
资管领域同样暗流涌动。10家保险资管公司高层换防,如平安资管总经理罗水权在掌舵六年后卸任 ,由董事长黄勇临时接任。在资产荒背景下,朱俊生认为,保险资管新掌舵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两个方面 ,一方面是存量优化。目前普遍资产负债错配严重,部分另类投资面临估值下沉,需强化资产负债匹配、去杠杆 、降低久期风险 。另一方面是增量探索。寻找具有穿越周期能力的新资产 ,如养老REITs、碳资产、绿色债 、科技投贷联动。
“当然这些受制于监管约束、能力缺口、定价不明等 。资管新掌舵人的核心任务不仅仅是选择资产,而是重塑机制,即建立以负债属性为导向的投资组合,强化精算-投研-风控的闭环 ,构建动态适应监管约束与收益目标动态协同的投资决策机制。”朱俊生说道。
少壮派的崛起
密集人事调整绝非孤立现象 。“换人如换刀”的古老智慧,此刻正映射在保险业转型的刀刃上。一个显著趋势是头部机构高管向中小险企的下沉。太保系老将盛亚峰掌舵新成立的申能财险,国寿系赵国栋任瑞众人寿董事长 ,平安系霍建梅任前海财险董事长,形成头部经验输送的完整通道 。
与此同时,干部年轻化浪潮席卷行业。建信财险董事长梁海燕 、渤海财险总经理陈韶峰、华安资产总裁周嘉伟、同方全球人寿副总经理王前进等70后少壮派走向前台 ,而80后李奇获批担任中再寿险总经理 、尚鹏转正工银安盛资产总经理,标志着行业权力代际更替的加速。年轻面孔带来的不仅是年龄优势,更是对数字化、新生态等转型命题的敏锐嗅觉 。
舵轮转向之际 ,中国保险业站在新老交替的临界点。太平集团尹兆君与国寿李祝用等60后掌舵者,正将改革航船驶向深水区;70后的陈韶峰、80后的李奇等新生代,则试图用科技引擎重塑航行方式。
朱俊生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分析指出 ,60后领导者多数在“高增长、高利差 ”时代打拼起来,更擅长资源整合 、政策协调与稳定经营,适应监管与存量博弈。70后和80后管理者则更多具备“跨界融合”“平台战略”“数字驱动 ”思维,聚焦用户体验与敏捷试错 ,更贴近新生态 。但也由此带来一些挑战,例如“数字转型”视角领先,但对传统营销员生态、增员文化、客户关系维系等缺乏亲历经验 ,在复杂渠道博弈中可能面临挑战;并且年轻高管往往强在“思维创新”与“技术语言 ”,弱在“权力经营”与“风险韧性”,尤其在穿越经济周期与利益交错中 ,容易低估组织惯性;同时存在“数字化空转 ”风险:即只见工具,不见治理;只建系统,不改流程;最终导致“新瓶装旧酒”。
在朱俊生看来 ,年轻一代管理者最需补足的是三方面短板:一是渠道文化与人性管理能力:理解一线 、敬畏传统、化解动荡;二是政策博弈与合规落地能力:识大局、守红线 、调内外;三是组织治理与跨代协调能力:上下融合、稳健推进。
“高管层的不同发展理念与发展思路必然会反映到公司的发展路径上,最终又会反映到公司的业务结构与运营效果上 。”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向本报记者表示,从行业的高度来看 ,具有行业影响力公司的发展路径必然会对行业其他公司产生影响,从而形成一种与之适应的行业生态。因此两代管理者理念的冲突必然对行业生态产生重要影响,代表着行业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。数字化是工具而非目的,年轻管理者需补足风险管理和渠道建设方面的能力 ,使数字化能够真正为保险业赋能 。
当人事变动的涟漪扩散至业务底层——友邦人寿的本土化班子加速健康生态布局,平安少壮派推动数字化营销变革,太保新帅傅帆发力养老金融 ,这场高管权力交接,终将改写行业的基因图谱。头部机构试图通过人事调配巩固护城河,中小玩家则渴望借力人事重组实现弯道超车。当少壮派高管执掌舵轮 ,中国保险业穿越改革深水区的航程,才刚刚开始 。